|
|
|
| |
|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24集课程复讲 |
|
华红霞学长 |
|
|
一、学习提纲 1、执虚器,如执盈。从细微之处提醒自己; 2、入虚室、如有人。即是慎独,也是避嫌; 3、事勿忙,忙多错。对治的方法是什么; 4、孩子犯错误是教育的契机; 5、勿畏难,勿轻略。有正确的方向,尽心就好。
二、学习报告 1、执虚器,如执盈。从细微之处提醒自己。 “执虚器”,比方说端一盘已经吃完菜的盘子,在重量上就比较轻,但如果我们端得的时候好像里面盛着满满的东西那种,这时我们的态度就会很小心、很谨慎,这样就不容易被打破、摔破。这也是要我们多谨慎。所以这也是要相当注意,从这些小细微之处去提醒自己。
2、入虚室、如有人。即是慎独,也是避嫌。 意思就是到一个人都没有的地方,也要当作旁边有人的态度。这里有两个意思: 一是要有“慎独”的态度。一个人处世做人的态度,绝对不会因为没有人看到而有所疏忽、有所怠慢,这就很重要。所以这也是告诉我们,为人处世要有一贯性,绝对不能说一套做一套。当我们做人一贯性,就会愈做愈轻松,愈做愈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。 二是避嫌。在《常礼举要》也有一句话叫“瓜田不纳履,李下不整冠”。这个意思就是说,你走过人家种瓜的田地,不要绑鞋带,因为他远远一看,你刚好在他的瓜田蹲下来,远远看好像在偷他的瓜;假如是在种李子的树下,然后你在那里戴帽子,那个手就好像要摘他的李子一样,这也要避嫌。 现在有些孩子到人家家里,可能主人到厨房去忙,小孩就四处参观。这样对主人不够尊敬,尤其孩子进入主人的卧房,万一主人有东西发现不见了,那第一嫌疑就是这小孩,这样的事情家长要谨慎也要提醒孩子。
3、事勿忙,忙多错。对治的方法是什么。 “忙”,就会乱。所以对治的方法是:缓和。缓可以免悔,退可以免祸,所以常常有条不紊就不容易做错一些事情。然后懂得进退,该退的时候不要强出头,可以免掉祸患上身。 “事勿忙”也是需要跟 “谨”方面的教诲结合在一起,你才能把事情做得好。比方之前提到的“置冠服,有定位;勿乱顿,致污秽”,这就是动物归原的习惯。“动物归原,物有定位”,东西都放在固定的位置,什么时候拿你就不会乱;纵使拿了以后,也要再放回原来的位置。 当然,要孩子“事勿忙,忙多错”,做得到不忙、不杂乱,首先我们自己做事也要做好的榜样才行。 4、孩子犯错误是教育的契机。 卢叔叔曾经跟我讲过,他女儿第一次作业本没有带,打电话回家请父亲帮她拿去,结果卢叔叔说:自己没有带是自己犯错,所以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,该处罚就处罚。就把电话喀!挂了。诸位朋友,我们挂得下去吗?后来下午他女儿回家了,脸色不大好看。这个时候女儿进门,就不要继续再骂她了,如果再训一顿,这就太过了。挂了电话,已经很有威严了,接下来要施恩德。所以卢叔叔就跟他女儿说:有没有被老师骂?有没有被处罚?小女孩点点头:有。接着卢叔叔就说:爸爸教妳一个方法,从此以后就不会因为作业本没有带而被处罚。本来还有一点失落,突然听到这一段话,精神都来了。所以就马上跟她说:只要妳利用联络簿,明天有什么课,该带什么要记录下来。睡觉以前收拾书包,已经放进去了,打勾。统统都带了,就可以安安稳稳睡觉。 所以教育孩子要恩威并济,该有威严、该有原则的时候,动都不能动。 同时,要懂得当孩子犯错时,往往也是教育他最好的时机点。你假如只是发脾气,这个机会就丧失掉了。所以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用记事簿常常去提醒自己哪一些东西应该带,他就不容易东忘西忘,临时要出去的时候还在那里找东西,那可就很多事会搞砸了。
5、勿畏难,勿轻略。有正确的方向,尽心就好。 “勿畏难”,就是不要害怕困难。在《中庸》有一句很重要的教诲,提到“人一能之,己百之;人十能之,己千之”。也就是说,人家做一次就会了,纵使我们比较驽钝,我们就做一百次也要把它做到会;人家十次就会了,我们纵使要做一千次才会,我们也要有所毅力去做。假如人都抱持这样的态度去面对事情,“虽愚必明”。纵使本来的基础是比较驽钝,势必也会大开智慧;当我们都用这样去应对事情,很多时候就不会自己被自己打败、吓退了,“虽柔必强”。。杨淑芬老师也常说,她会常常鼓励自己,孟子说“舜何人也,予何人也,有为者亦若是”。所以她就说:我一定可以!因为一个人陪伴你最久的是谁?是你自己。所以时时要自我砥砺,自我鼓舞,这很重要。 我们要明白,事情的成败绝对不是外在的东西,而是真诚之心才是根本。当我们有这一分明白,就不容易退却。 而且当我们有这一分心时,就能感来好的老师、长者、朋友来成全你、帮助你。像蔡老师到到澳洲去学习时,有两个希望,第一个是希望有一个很好的中国文化老师,第二个希望是能遇到一位好的长者、好的老师。没想到,到了澳洲,上课的时候,杨淑芬老师坐在讲桌上讲《德育故事》,卢叔叔就坐在他的旁边,连空一个位置都没有。所以,你所感来的境界、感来的人际关系,真正的根本在哪?在你的心。所以心是能感,境界是所感。假如我们的心有很多对立,有很多纷争,冲突不断。但我们的心中假如是念念希望能有所奉献,自然就会感来很多人对你的帮助。所以不要怕困难,只要你有这分真诚的心,助力就会接踵而至。 我们要透过自己的人生去体验真理,确确实实只要有这一分善心,一定会有很多善的力量来帮助你。“信为道元功德母,长养一切诸善根”,事情的成败在信。假如你不相信你的孩子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你就很难把他教好;假如妳不相信妳的先生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妳就可能会跟他有冲突;假如我们不相信圣贤说“人之初,性本善”,我们跟经典也会隔一层膜。所以信很重要。 所以当你有这一分心要做,你不要操心,我们就好好提升自己的能力,慢慢缘分就会自然而然去安排。其实我们做很多事不要先想太多的烦恼,“岂能尽如人意,但求无愧我心”,只要是正确的方向,你就先尽心尽力做就对了。
2012年8月22日
|
|
|
感恩学长的分享! 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 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|
|
|
|
|
|
|
|
|
|
|